【基國派教堂】桃園復興~通往天堂之鑰的老教堂基國派教堂走北橫路經三民,繼續往復興的方向,過東安橋左側有一條往「蝙蝠洞」的公路(桃114鄉道)華仔知道這個景點,卻一直沒去造訪這回華仔美美上角板山探訪雕塑公園老婆提到在三民郊外有座特色建築的『基國派老教堂』其實華仔之前也注意到這個教堂的路標所以在下山回程中,我們專門繞進去造訪這座老教堂三民村中最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就是『基國派老教堂』它位於tuba大窩部落(讀法阿)大窩,是泰雅族的群居部落之一當地的三民長老教會,是他們的信仰中心所以基督教是當地泰雅族人的主要信仰「基國派」是當地的部落地名,泰雅族語原為「克亞國派」或「克那榖排」後來演變稱為「基國派」,帶著一點宗教意含的譯名「基國派老教堂」的入口搭建竹製的牌樓,有濃濃的原住民風味入口處也放置了三座杵臼做為裝飾一來也禁止車輛進入招牌寫著「基國派老教堂文化會館」進入後,右上方有座新蓋的三民長老教會的教堂走過一、二十公尺的斜坡道就來到了溪岸台地上的『基國派老教堂』復興鄉泰雅竹傳統建築主要以木頭與竹子為材料基國派石造教堂興建之前,這裡的教堂也是以竹材興建的當時因缺乏防腐、加工處理的技術因此竹造教堂在使用期限及建築規模上均受到很大的限制後來因為美國傳教士孫雅各牧師的提議、推動才有以石頭興建教堂的概念產生而且石材最能表現宗教的永恆特質老教堂四周的草坪經過整理,環境清雅原本破舊的老教堂經過整修,終於獲得重生「基國派老教堂」最初建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由孫雅各牧師、陳忠輝牧師、美國青年軍等籌措經費,黃榮泉牧師設計當時動員了全村居民一起同心協力從蝙蝠洞附近搬運石塊以一塊塊石頭堆砌起這座教堂材料本身的質感、牆面等各種線條變化,創造ㄌ老教堂的造型特色教堂的身影在遼闊的台地上,顯得小巧玲瓏而精緻細膩入口採方、圓交疊的形式,象徵著「通往天堂之鑰」立面的弧形曲線則象徵「雲端」,教堂典雅而古樸優美十字架通過四十年的歲月考驗,至今仍完好未受損壞雙層石牆的敲打堆砌,每一塊都有不同的痕跡、不同的時間質感每一石塊均是獨一無二的,天然的材料加上時間與手功的雕琢賦予這座教堂豐富的表現層次它的線條造型極為細膩,完美地呈現教堂在工藝美學上特色因而被文建會評選為台灣歷史百景之一教堂佇立於台地草坪之上石牆因經歷歲月風霜而斑駁,石塊色澤變為黑色背景是蒼鬱的山巒這景象彷彿是南美洲安地斯山脈的山丘小村才看得到的天主教堂畫面充滿了異國情調~========================================================基國派教堂地址: 桃114鄉道長三公里,約位於2.7公里左右的左岔路下方不遠處========================================================